[陈济朋]无限可能
发布人:系统管理员  发布时间:2015-11-17   浏览次数:77

   转眼毕业十多年,时不时会想见,当年我们那一班学生坐过四年的教室里,走过四年的小路上,会有一拨又一拨年轻美好的面孔,共同度过他们的四年。当年亦师亦友的老师们,如今岁数应该是长了一些,想来笑容却不曾改变。
    煽情的说完了。我们那一拨毕业的时常有聚会,大家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也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。当年看来存在的无限可能,也慢慢变成了各自精彩的现实。同学中专注在英语语言和文学领域的仍有不少人,他们大多在高校任职,现在许多已经是所在教学单位的骨干。有的进入了企业就职,有一些人的工作领域是外贸,仍与英语相关,有的成了律师。也有几位创业的,尤其值得敬佩。
    我从威海毕业后在北外读英美文学的硕士,2004年毕业后进入新华社,成了做国际新闻的记者。先在北京的编辑部做编辑,然后到四川做了一年记者,后来又回到北京,2007年之后先后在香港和新加坡驻站做记者,一直到现在。这距离当初靠技术吃饭的理想相去甚远,但实际情况是我差不多没什么坚定的理想,几乎是顺水流淌,职业上按部就班,想想也就释然。
    十多年来一直当记者或编辑,身处被互联网颠覆改变最多的行业之一,成了“新闻民工”。这也算是职业可能性之一,只是算不上光鲜,写一点儿经历,权当好玩,学弟学妹读了,也可以有点了解,免得入行后觉得误入了歧途。
    记者是相当辛苦的职业。刚开始入职的时候,干的活是是将外国通讯社稿件编译成中文稿件,通常情况下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,需要从选题开始,最终做出3000至5000字适合中文报章使用的新闻稿。报纸的做法是购买了这些国际新闻稿件,加上图片,做成国际新闻版面。当然,要先留出广告版位。这锻炼的是文字的精确和洗练,要用适当的篇幅,把事情说清楚,还要可读。一篇稿子的前面一两百字就要抓住读者,现在标题党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。
    不过,这还不是一线采访。过了不到一年,在四川开始采访的时候,才发现更好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快能够抓住要点,也就是抓住读者喜欢看的“新闻点”。当地的一名资深同事拿过一篇关于四川生态保护的讲话稿,从中挑出了当地还有多少熊猫的信息,作为新闻的导语,让我受到启发,慢慢学着去找新闻点。
    接下来又回到北京,接着做编译的活。2007年中,到香港去做记者,粗略的分口是经济记者,而我虽然在读研时旁听过几节货币银行学的课程,基础却基本上是零。好在日常的报道还是可以做,也可以慢慢学。实际上,在香港的三年里自己啃了英文的《经济学原理》,看了一些货币银行学的教材,读了格林斯潘的传记,也跟了一些经济学热门人物的博客,甚至还小炒了一把港股。恰好赶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,对于一些东西有了更直观的了解。
    2010年回到北京之后做了不到一年的英文编辑。通讯社是新闻信息的汇集点,传统上曾经在新闻行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。说白了,就是一家卖稿子的机构,客户是中国以及国外的报纸、电台和电视台等机构。这些机构不可能每一家都大量向其他地方派驻记者,经济上来说也不划算,从通讯社购买是通行做法。与一般的报社不同,传统的通讯社并不直接面向读者,也没有广告收入。当然,随着新的媒体技术不断出现,通讯社的业务运作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。一般的通讯社也在不断转型,其角色一般也随着传统媒体的改变而有所改变。
    我在2010年底再次外派到新加坡,仍是当记者。新加坡的“硬新闻”比较少,中国读者更感兴趣的是财经新闻和涉华新闻。除此之外,新加坡虽然是多党制国家,人民行动党多年来却一直以绝对优势执政,也让新加坡被视为一个可以接受的学习对象,其社会治理经验对于急剧变革的中国有着借鉴意义。
 

(二)

    有意从事新闻行业的要有准备,这不会是一个轻松的选择。新闻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,一旦有事,记者拿上东西就得走。记者和编辑的工作通常也不是正常的时点,与家人的生活节奏未必同步,有时候有夜班。这是坏处。
    好处也有。做新闻的节奏意味着你会在社会的最前线,有些不容易去到的场合也会去到,也可以接触到不同行业的人,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好奇心,也可以是一项很好的职业。在一些国家,记者是一个可以做到长久的职业,一些资深的记者即便到了领导岗位,也有不少人坚持跑一线。但现实有“骨感”的一面,保持心态不容易,尤其在国内,坚持跑一线的高层较少见。如果在特定的时期职业上无法突破瓶颈更上一层,可能会面临比较尴尬的处境。不过话又说回来,这也不是新闻行业独有的现象,很多行业都有近乎残酷的职场竞争。如果愿意,新闻仍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行业,也是一个坚守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职业。
    新闻行业也是如今变动剧烈的行业。包括报纸在内的许多传统媒体受到冲击,广告萎缩,一些媒体向新媒体转型,但如何吸引流量并在新媒体平台被IT技术企业占据的情况下变现,是很大的挑战。做不好,会很差;做好了,会很好。从最近的情况看,兼通IT技术和媒体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有很大需求。现有的传统媒体以内容为王,未来内容仍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,但呈现方式也很重要。
    做记者也可以向许多其他行业过渡或转型。在新闻行业培养的职业素养,如果能够顺利转轨到其他行业,仍会是重要的素养优势,如在一篇讲话中迅速甄别有效信息和抓取信息要点的能力,在其他行业也会是一项有利的素养。
    实际上,媒介素养正日渐成为一门基础的修养课程。在一些发达社会,信息的释放可以做到兼顾透明和有序,相比之下,我国国民目前的媒介素养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。了解媒体运作并将这一素质应用在其他方面,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素质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这方面的素养也将越来越受重视。就个人观察,在发达的社会,良好的国民素质取决于法律素养、经济学常识和媒介素养等因素。
    外语学习很大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开阔人的眼界。以英语语言为媒介或载体的内容获取,将成为我们区别于一般人的一项重要素质。它对于人的素养和观念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,见识不同的文化会让人变得更包容,也更有同情心。当然,仅仅有这些还不够。外语专业的学生最终有相当一部分会不从事外语教学或翻译,而是以外语为工具,从事其他行业。因此,广泛涉猎会很有好处。
    工作中曾经到过巴基斯坦,也见过恐怖袭击之后的现场,最近几天也在报道失联航班的消息,也接触空难乘客的家属。一般老百姓的追求是类似的,那就是更加美好的生活,懂一门外语的人更能够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。在国际化的环境里,许多不同族群和背景的群体一般也能够做到和谐共处。见多识广的人,更能欣赏生活中简单的美好,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“小确幸”。
    学习外语的好处之一在于更广泛的阅读。这未必能够带来很多钱财,但读书多同样也可以见多识广,让人的心态更加开放豁达。很多时候,你会看到小说中的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生活中,看得更通透,也更有乐趣。
    年轻的好处就是未来无限的可能性。当初念念于心的执着,如今看来可能笑而美好。最近在新加坡采访的一位年轻创业者说,在快速变革的社会,勇于尝试就会有更多可能。要保持积极的心态,当然,这也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适合去创业,如果性格不适合创业,那也不必勉强,生活的门总是开着多扇的。

 
       (陈济朋.英语系97512班校友)